6月25日,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会见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炎博士。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杨桃莲教授,赵高辉教授,学院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参与座谈交流。张科静对密苏里新闻学院一行表示了欢迎,介绍了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以及传播学专业的发展情况。Fritz Cropp副院长和章于炎博士介绍了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的纵深化历史沿革、“密苏里方法”和国际化教育,并强调了AI在密苏里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 双方就短期项目合作、访问学者(学生)、双硕士培养项目等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包括短期项目中中美学生的结对问题,老师和学生的大致出访费用,双硕士项目的“落地”等内容。据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已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并已开展了4届暑期国际教学周课程,先后输送两届学生去密苏里新闻学院求学,目前第一届学生在主攻新闻学的同时,还在辅修该校的艺术设计学。
6月23日,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教授、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庭赫、东华大学郭建生教授、王扶东副教授组成的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莅临人文学院,对传播学专业进行了认证实地考查,全面检验了传播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现场考查见面会上,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教授指出传播学专业依托东华大学“纺织+时尚”优势学科群,扎根上海地域与资源优势,打造时尚传播特色育人体系的学科背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杨桃莲教授围绕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7个方面汇报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专家组就自评报告提出问题和建议,强调要集中精力聚焦时尚传播特色,为东华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特色发展进行了精准定位。随后,专家们参观了人文学院的实验室,深入了解了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并与学院的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在校生以及毕业生代表进行了多轮座谈,对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评估。下午的反馈会上,专家组对传播学专业多年来为培养新文科复合型创新传播人才,在31项指标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充
近日,第六届研究生浦江论坛闭幕式在延安路校区举行。论坛由我校人文学院、期刊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共同协办。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出席闭幕式并致辞。沪上高校院系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高校研究生代表近200人参加本次论坛闭幕式。(论坛现场)李成龙向出席闭幕式的嘉宾、老师及同学表示欢迎,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对研究生浦江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效予以肯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二是积极投身科研,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好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三是进一步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贡献研究生的智慧和力量。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与复旦大学叶方兴副教授分别以“跨学科视野下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以‘贵州村超’为例”“覆盖空间与侵占时间”“学科思政引领”为题作报告。论坛设
6月7日,第七届中国工程史暨第六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工程师与能工巧匠—工程中的人物研究”主题,由我校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编辑部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党委副书记王治东出席并致辞。(研讨会现场)会上,国务院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大明研究员,《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大会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深入分享智能纺织技术如何重塑传统产业,孙小淳深刻阐述传统天文仪器背后蕴含的精密工程思想,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原主任姜晓明研究员阐述了如何从近代科学的起源寻找和发现因果关系,北京大学周程教授深入分析科技攻关中的协作机制,关增建从对传统度量衡制度源头新视角理解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标准。(分会场)研讨会
2025年5月28日,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树剑教授受邀来校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17 世纪欧洲对针灸的初识与想像——以威廉·瑞恩《论针灸》为中心”,由人文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小明教授主持。张树剑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厘清了“针灸”这一中华医学瑰宝从汉语经日语、荷兰语、拉丁语和英语在世界传播的恢弘历程。张教授指出,Acupuncture(针灸)早已成为今天世界范围的一个常用词,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外语词汇的发明者以及把中国针灸理论及其中医文化传到欧洲的那个人——威廉·瑞恩(Wilhelmi Ten Rhyne)。最后,杨小明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张树剑教授的精彩分享,指出从医学史家和针灸专家张教授身上折射了走出书斋和实验室的科技史学科的当代实践价值,从“针灸”一词的流变以及走向世界很好地诠释了文明互学互鉴的世界意义。
“生活中不能没有芳香,就像生活中不能没有阳光。”2025 年5月16日下午,东华大学“知识的经纬:东华科技史大讲堂”如期举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原校长、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柯勤飞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中国香文化:从千年传统到智能创新”的报告,从“文化溯源、科学解码、智能创香”三大板块展开。柯勤飞教授首先梳理中国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强调“香”与礼、乐、医、染诸多社会科技文化业态的内在联系。在“芳香-健康双导向”“香(料)神(识)交互”两大理论框架下,柯勤飞教授科研团队关于功能性芳香植物数据库、气味-情绪-健康相关性实验证据,以及香料分子对人体神经-免疫-内分泌轴影响的最新科研进展。围绕“数字香料学”学科前沿,通过中国功能性芳香植物数据库、机器学习、分子对接等AI技术挖掘兼具愉悦和功效的芳香物质和产品。柯勤飞教授点明,跨学科方法正推动传统香文化从手工经验走向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为芳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芳香科学,在提升文化自信、创新自信的同时,也为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提供创香的智能科技。在提问交流环节,师生们就“香文化的技术谱系如何进入近代化学分析语境”、“中式古法制香”等
附件1 东华大学2026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pdf附件2 东华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申请表.docx附件3 回避承诺书.doc附件4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实践能力分”评分细则.pdf附件5人文学院2026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细则增列学科竞赛目录.pdf.pdf附件6 东华大学2026届推免候选人名单汇总表.xls
人文学院全日制硕士接收推免生预申请截止时间:9月12日15:00。审核通过的同学将于9月16日左右通过邮件告知并发送微信群二维码,请同学确认邮箱的准确性。面试时间暂定于9月18日-19日(具体时间、分组将会通过微信群告知)。具体报名通知请见学校官网https://yjszs.dhu.edu.cn/2025/0829/c7127a364605/page.htm人文学院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东华大学就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启2025服饰影像志双年展和2026服饰图文志双年展的全球征稿。衣为文明之始,饰为文化之魂。服饰,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密码和文明的演进轨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更是礼乐制度的外化表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是美学思想的艺术呈现,是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立足新时代发展格局,东华大学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创办服饰影像志服饰图文志双年展。本展览旨在以现代影像技术为载体,穿越时空隧道,解码服饰文化的精神密码;以多元媒介为桥梁,连接古今中外,重构服饰叙事的文化图谱;以跨学科视角为方法,融合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元知识体系,挖掘服饰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身份认同与技艺传承,进而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学术化研究、艺术化表达与创新性传播。双年展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文明对话;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