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10 10月

以镜头与笔,绘就设计之都华彩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实践纪实

全球设计目光在此交汇,创新动能在此澎湃,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于9月25日至28日隆重举行。东华大学以“论坛谋策、展览呈智、秀演传韵”三大篇章深度参与,充分展现“设计+科技”与“时尚+科技”的融合创新。在这场设计与思想的盛宴的背后,一群来自MJC中心的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以镜头为笔,跟踪拍摄,捕捉东华大学在大会中的每个高光瞬间。今天我们将镜头反转,对准这些来自幕后的“我们”,聆听大家的实践心声!从课堂到现场:以专业投身实践0对MJC中心的同学而言,世界设计大会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从理论课堂深入传播实践的实战淬炼。面对这一国际性盛会,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集结,组建起以党员为先锋的实践团队。我们面临的是真实实践的严苛挑战:论坛上,嘉宾的精彩发言的瞬间稍纵即逝;秀演中,模特的台步与音乐的节拍必须精准捕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有极强的预判能力和应变能力。为此,同学们将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系统性转化为此次传播实践的创造性应用。前期,他们深入研读大会背景,精心策划每一帧拍摄脚本;中期,他们反复勘测现场,像“现场导演”一样灵活调整构图与机位,确保捕捉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后

25 06月

聚焦时尚传播特色,深耕国一流传播学专业建设 ——我校传播学专业自主认证现场考查工作顺利开展

6月23日,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吴瑛教授、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张庭赫、东华大学郭建生教授、王扶东副教授组成的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莅临人文学院,对传播学专业进行了认证实地考查,全面检验了传播学专业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现场考查见面会上,东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教授指出传播学专业依托东华大学“纺织+时尚”优势学科群,扎根上海地域与资源优势,打造时尚传播特色育人体系的学科背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杨桃莲教授围绕新文科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7个方面汇报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专家组就自评报告提出问题和建议,强调要集中精力聚焦时尚传播特色,为东华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特色发展进行了精准定位。随后,专家们参观了人文学院的实验室,深入了解了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并与学院的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在校生以及毕业生代表进行了多轮座谈,对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评估。下午的反馈会上,专家组对传播学专业多年来为培养新文科复合型创新传播人才,在31项指标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充

10 06月

解码数字文明新形态,共绘社科研究新范式”第六届研究生浦江论坛举行

近日,第六届研究生浦江论坛闭幕式在延安路校区举行。论坛由我校人文学院、期刊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共同协办。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出席闭幕式并致辞。沪上高校院系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高校研究生代表近200人参加本次论坛闭幕式。(论坛现场)李成龙向出席闭幕式的嘉宾、老师及同学表示欢迎,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对研究生浦江论坛取得的积极成效予以肯定,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贯穿于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二是积极投身科研,善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好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三是进一步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中国实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贡献研究生的智慧和力量。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与复旦大学叶方兴副教授分别以“跨学科视野下的国际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以‘贵州村超’为例”“覆盖空间与侵占时间”“学科思政引领”为题作报告。论坛设

09 06月

第七届中国工程史暨第六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

6月7日,第七届中国工程史暨第六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研讨会聚焦“工程师与能工巧匠—工程中的人物研究”主题,由我校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编辑部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党委副书记王治东出席并致辞。(研讨会现场)会上,国务院科学技术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孙小淳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大明研究员,《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大会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深入分享智能纺织技术如何重塑传统产业,孙小淳深刻阐述传统天文仪器背后蕴含的精密工程思想,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原主任姜晓明研究员阐述了如何从近代科学的起源寻找和发现因果关系,北京大学周程教授深入分析科技攻关中的协作机制,关增建从对传统度量衡制度源头新视角理解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标准。(分会场)研讨会

通知公告

2025年09月26日

公关新星 启航之行 上海市高校公共关系专业学生风采展示活动

为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具有公共关系专业教研和实践的上海高校师生继续积极投身公共关系事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关系行业提质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具有优秀潜质的专业人才,向社会宣传和普及公共关系理论实践,提升社会各界对公共关系的认识,推动我国公共关系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特举办“公关新星 启航之行——上海市高校公共关系专业学生风采展示活动”一、活动主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关系二、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指导支持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支持单位: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媒体支持:上海证券报、澎湃新闻、青年报三、本校参与对象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全日制就读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及全体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基本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2、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学习勤奋,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学习、创新、运用知识和表达的综合能力素质;四、活动形式与内容围绕“人工智能与公共关系”主题,以学生个人文本创作方式参与活动:1. 撰写学术论文: 探讨AI对

2025年06月14日

2026 CTIB 服饰图文志双年展 Costume Text-Image Biennale 征集作品公告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东华大学就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启2025服饰影像志双年展和2026服饰图文志双年展的全球征稿。衣为文明之始,饰为文化之魂。服饰,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密码和文明的演进轨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更是礼乐制度的外化表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是美学思想的艺术呈现,是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立足新时代发展格局,东华大学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创办服饰影像志服饰图文志双年展。本展览旨在以现代影像技术为载体,穿越时空隧道,解码服饰文化的精神密码;以多元媒介为桥梁,连接古今中外,重构服饰叙事的文化图谱;以跨学科视角为方法,融合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元知识体系,挖掘服饰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身份认同与技艺传承,进而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学术化研究、艺术化表达与创新性传播。双年展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文明对话;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