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传播系副系主任许夏营、教师叶露怡、饶润诗等师生一行15人莅临我院传播系进行交流访问。我院院长张科静、传播系主任杨桃莲、副系主任徐敏对代表团的到访致以热烈表示欢迎。座谈会上,两校传播系师生代表围绕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深入交换意见,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传播系副系主任许夏营、教师叶露怡、饶润诗等师生与会。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传播学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展开了深入交流。张科静院长回顾了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学院的学科布局,并重点阐释了传播学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两大特色方向,:时尚传播、以及网络与新媒体。她指出,学院近年来成功获批科学技术史博士点,体现了教学与科研中既注重人文素养培育,也积极融合科技视野,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杨桃莲主任详细梳理了东华大学传播学学科的专业从开创到成为国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发展脉络,强调作为国内较早创办时尚传播专业班的院校,如何依托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东华大学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国一流专业建设点等平台优化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已在相关领域积累了系列成果。许夏营副系主任也分享了北师大香港
根据学校党委巡察工作统一部署,2025年11月11日,学校党委第三巡察组巡察人文学院党委工作动员会议召开。会前,第三巡察组组长王新厚,副组长刘余勤与学院党委书记韩哲宇,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科静见面沟通,通报了巡察工作有关安排。会上,王新厚作了动员讲话,韩哲宇代表学院党委作表态发言,张科静主持会议。王新厚在动员讲话中提出,要深刻领会巡察工作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务实行动配合完成巡察任务。本次巡察将重点聚焦贯彻党的理论和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关注立德树人、意识形态与“双一流”建设;聚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紧盯党风廉政、师德师风与中央八项规定执行;聚焦执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检视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建和党员作用发挥;聚焦巡察整改与成果运用,促进问题立行立改与长效机制构建。要强化政治担当,严明纪律作风,严守工作规范,做好协作配合,以高质量巡察凝聚力量,切实推动“奋进东华”高质量发展,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教育部党组工作部署和学校党委工作要求有效贯彻落实。韩哲宇代表学院党政班子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学院将坚决把配合巡察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
2025年11月17日,东华大学“知识的经纬:东华科技史大讲堂”如期举行。东北大学陈凡教授受邀来校讲座,主题为“中国技术哲学的文化遗产与守正创新”,由人文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杨小明教授主持。陈凡教授结合他研究生在读期间跟随导师陈昌暑先生1982年参加首届全国技术哲学会议迄今40多年艰辛而辉煌的历程指出,技术哲学是打上深刻中国烙印的文化遗产,必须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以特色寻求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应用追求前途,以开放促进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技术哲学,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传统,植根中国优秀文化,聚焦当代中国问题,坚持“新兴科技发展”与深化“传统科技认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通晓“国外科技哲学”与直面“当下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面向实践”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一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最终让中国技术哲学成为具有哲学主体自信、思想理论自觉并体现中国特色的中国哲学、时代哲学和实践哲学。最后,杨小明教授总结说,10年前第19届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简称SPT)会议在东北大学成功举行,是SPT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欧美以外也是亚洲国家首次举办的技术哲学会议,是陈凡教授技
2025年11月7-10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吸引全国10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2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科学技术史多领域前沿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东华大学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由邓可卉、仪德刚、杨小明等教授领衔组团参会,团队成员在多个会场主持并报告,展现了学校科技史学科的特色与实力。开幕式上,大会特别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新书发布仪式。该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汇聚全国30余家单位156位学者12年研究成果,共17卷900万字,收录6000余幅插图。仪德刚教授受邀担任该丛书《兵器卷》《乐器卷》主编,在丛书学术体系构建中发挥核心作用。大会期间,杨小明教授接受广西电视台的专访,就中国古代科技遗产谈了自己的理解。东华大学师生在本次年会中积极投入学术交流,主动分享研究成果,引发同行热烈关注。本次大会专设“纪念杨振宁先生专题”专场,由杨小明教授主持。杨小明教授结合与杨振宁先生的交往,就中西文化“既冲突又协调”在其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做了主题报告,引发积极响应和热烈谈论。在少数民族科技史、传统工艺与工业
2025年11月8日,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成果《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该丛书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汇聚了全国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156位专家学者历时12年的研究成果,其中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仪德刚教授受邀担任《兵器卷》与《乐器卷》两卷主编,为丛书的学术体系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张黎、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丛书总主编万辅彬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林立共同为丛书揭幕。仪德刚教授作为核心作者之一,与郭世荣、李晓岑、王晨等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时刻。仪德刚教授(右二)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揭幕《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力求全面、系统地书写中国少数民族灿烂的科技史与文明史,共17卷,900多万字,6000余幅插图,既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已有成果的总结与延续,也是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已有成果的拓展与补充,对于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仪德刚教授深耕于传统工艺及科技遗产研究,注重实践与传承、复原与推广工作,兼任上海市黄浦传统
10月17日,第六届人文学院关工委、学工办与学生骨干联组学习圆桌会议举行,以红色观影、专题报告、主旨发言、互动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共话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责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耿绍宁出席联学会并总结点评。期刊中心、人文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与会。学院党委副书记资雪琴主持学习会。耿绍宁指出,本次学习会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也是一次对初心使命的深情回望。她勉励师生要坚守为党育人初心,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强化育人底色;要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具体学情、校园文化特质,凝练工作特色;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以扎实工作、创新方法和显著成效来彰显育人成色,切实推动抗战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学习会上,与会师生共同观看人民日报新媒体特别推出的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演讲《我们在纪念什么》。期刊中心主任王克斌介绍本次学习会的缘起与意义。聚焦“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砥砺奋进青春力量”主题,关工委老教授围绕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作报告。辅导员代表从实践层面分享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学生党员代表在交流中分享了新时
为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具有公共关系专业教研和实践的上海高校师生继续积极投身公共关系事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关系行业提质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具有优秀潜质的专业人才,向社会宣传和普及公共关系理论实践,提升社会各界对公共关系的认识,推动我国公共关系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特举办“公关新星 启航之行——上海市高校公共关系专业学生风采展示活动”一、活动主题人工智能与公共关系二、组织单位·主办单位: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指导支持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支持单位: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媒体支持:上海证券报、澎湃新闻、青年报三、本校参与对象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全日制就读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及全体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基本条件: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2、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学习勤奋,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学习、创新、运用知识和表达的综合能力素质;四、活动形式与内容围绕“人工智能与公共关系”主题,以学生个人文本创作方式参与活动:1. 撰写学术论文: 探讨AI对
附件1 东华大学2026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pdf附件2 东华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申请表.docx附件3 回避承诺书.doc附件4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实践能力分”评分细则.pdf附件5人文学院2026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细则增列学科竞赛目录.pdf.pdf附件6 东华大学2026届推免候选人名单汇总表.xls
人文学院全日制硕士接收推免生预申请截止时间:9月12日15:00。审核通过的同学将于9月16日左右通过邮件告知并发送微信群二维码,请同学确认邮箱的准确性。面试时间暂定于9月18日-19日(具体时间、分组将会通过微信群告知)。具体报名通知请见学校官网https://yjszs.dhu.edu.cn/2025/0829/c7127a364605/page.htm人文学院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东华大学就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启2025服饰影像志双年展和2026服饰图文志双年展的全球征稿。衣为文明之始,饰为文化之魂。服饰,是人类文明最古老的物质与精神载体之一,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密码和文明的演进轨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更是礼乐制度的外化表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是美学思想的艺术呈现,是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立足新时代发展格局,东华大学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精神,创办服饰影像志服饰图文志双年展。本展览旨在以现代影像技术为载体,穿越时空隧道,解码服饰文化的精神密码;以多元媒介为桥梁,连接古今中外,重构服饰叙事的文化图谱;以跨学科视角为方法,融合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元知识体系,挖掘服饰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身份认同与技艺传承,进而实现传统服饰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学术化研究、艺术化表达与创新性传播。双年展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文明对话;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