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经纬:纺织科技与文明”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10

922日,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文明的经纬:纺织科技与文明”在北京举办,来自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纺织对以往与未来文明的深远影响。东华大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云骏出席并致辞,论坛由人文学院院长张科静主持。

王云骏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并代表学校对主办方的邀请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其“绿色、低碳、智能、创新”的特质,彰显科学技术在服务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的办会宗旨高度契合。纺织业的萌生、发展、壮大进而转型、分化、丰富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使用、渗透乃至融合的缩影。“文明的经纬”分论坛以纺织为基点观察以往文明的来龙去脉,提出对未来文明“经天纬地”的方案。

在论坛报告中,纺织学院前院长邱夷平教授对中国古代纺织发展的概况、技术图谱以及近现代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预测未来纺织业发展趋势。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教授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上海服饰时尚的流行情境、各类服装时尚的分析,总结海派时尚的基本特征。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教授对材料技术的更新迭代进行分析,展现材料对人类文明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瑜教授从海派旗袍的发展历程、流行背景、典型特征等角度分析海派旗袍的特殊地位。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乐教授以何稠仿制波斯锦为例,介绍了官营作坊在纺织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温润教授从经纬的象形之意、协同之道、先后之序以及阴阳之理论述、展现纺织的美学与古人智慧。人文学院邓可卉教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建立纺织史料模型,推动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国际传播。仪德刚教授从史料中考察清末民初纺织译介活动,进而归纳译介载体和译人群体的转向以及国人对译介知识的关注重点。杨小明教授对七夕诗词的文化寓意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古籍中的纺织科技与文化。此外,多位青年学者针对纺织科学技术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

据悉,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921-924日在北京举行,以“新人文:促进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动”为主题,由20个大会报告和36个分论坛组成,探讨了科学与人文的多学科合作与交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