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董孟华教授:她把毕生奉献于思政课教学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10

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现在老了,但我还是尽自己的余热重温入党宣言,让这份信念更坚定。不忘初心,一辈子坚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她就是有着69年党龄,原社科部(人文学院前身)主任董孟华教授。

董孟华于19334月出生在四川合江,1954年,她在大学入党,同年毕业于成都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她服从国家分配,决心一切从头学起,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她被分配到了华东纺织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后,当时有个惯例,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要经过三年的助教工作锻炼,才能系统地讲授某门课程,然而教研室主任只给她半年时间。在这半年时间里,董孟华跟随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写作技巧,不断修改讲稿,选读部分西方哲学经典,到了1955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学,她就上哲学这门课了。董孟华的第一堂课,下面坐着100多位学生,她忐忑不安地讲完课,学生们给她报以热烈的掌声。她从此开始了跟学生“亦师亦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道路,一辈子不曾换过学校,坚守了42年。

文革”中,作为年轻的骨干教师,董孟华被戴上了“修正主义苗子”的帽子,1969年被下放劳动,三年后才回到原单位。“文革”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许多尖锐的问题被提出来,要求从理论上作出回答。董孟华一边去工厂、农村调查研究,一边泡在图书馆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这一段时间是她在学术上丰收的季节。

1979年,董孟华进入上海市高校编写组,参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科书;1987年,她发表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途径》,引起很大反响;1990年,她发表的《真理的确定性是坚定性与自信心的基石》,来回应“怀疑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992年,她主编的《回想——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思考》,概括了青年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心路历程。该书自1992年出版以来广受学生欢迎,并获市级优秀著作奖,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的肯定:“这是中国纺织大学一群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努力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度的新成果”。 董老师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索具有大学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道路,坚持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凝聚优势师资资源,将思政课程的知识导向与价值导向相融合,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做积极尝试,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反响。

董孟华的论文、专著、主编及参编的著作共约100万字,部分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她本人的治学经历及成果简介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于1989年编著的《世界名人录(远东卷)》。

董老师不仅是学科上的带头人,而且在政治上,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着极强的组织观念,在病重住院期间,不忘将党费托同事转交组织。她在工作中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身为社科部主任,平易近人,工作扎实,直至晚年还在写作出书《我思—我想》。

根据董孟华教授的杰出贡献,2017年她荣获了首次评出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

然而,一生致力于思政教学研究的董孟华教授于2024427日离开了我们。我们深切缅怀董孟华教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她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