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丨人文学院举办优秀社会实践成果主题展暨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3-05-24        浏览次数:29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领广大青年在火热实践中“自找苦吃”,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指引,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月23日下午,人文学院在延安路校区第三教学楼四层报告厅举办了优秀社会实践成果主题展暨社会实践经验分享会。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资雪琴,东华大学团委社会实践部指导老师张也,学院专职辅导员李华清、木拉提,学院团委书记穆莉,往期优秀实践项目负责人张雨菲、路遥、张曙卉,出席本次活动。

会议伊始,通过一段视频回顾了人文学院往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随后,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资雪琴在讲话中指出,暑期社会实践是落实劳动教育的载体、作为开展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大学生磨砺品格、提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舞台,更是青年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渠道。同时,资雪琴为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和希望:一是要选好主题、凸显特色,牢牢把握“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主题,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特长、融合自身特色落实小我融入大我的实践行动计划,突出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二是要自找苦吃,要继续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青春热血筑牢在历史的丰碑上,在实践中迈动腿,主动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实践基地的各种场所,在自找苦吃中淬炼自我;三是要务求实效、安全第一,要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对接联络,落实安全保障和过程管理。最后,她祝愿全体同学在“社会大课堂”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在各自的赛道上跑出骄人的成绩。

校团委社会实践部指导老师张也从“我们为什么要做社会实践”、“我们可以做哪些社会实践项目”这两个最本质的问题出发,传达了团中央和团市委的活动精神及要求,强调了在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必要性,拆解了选题的基本步骤、分享了选题技巧、讲解了实践四大导向是什么及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并对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五大赛道做出了详细的解读。

李华清老师根据自身十年来负责暑期社会实践的经验,针对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对同学们做出了指导。从5月至9月每一阶段的流程,到详解如何从关键词入手选择可深入的项目选题,再到项目申报书的撰写技巧,李华清老师都做出了细致的解答。以外,他还从社会实践团队建设的角度为同学们提供思路。

大会特别邀请了往年暑期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主要负责人,以各自暑期实践项目作为案例,向同学们详细介绍讲解。负责人们分享案例细节,与同学们共话活动心得。2022年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张雨菲分享了他们的项目“时尚传播赋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破圈’路径”,以非遗经济振兴为助推器打造乡村振兴文化内核,针对非遗传播渠道问题,基于不同平台定位提供不同内容营销策略;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与涉农企业发展交融共进,锻造乡村振兴经济内核。路遥从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成果、实践延续四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分享,通过榜样对话,深入探讨当代青年使命。2022年东华大学社会实践资助专项优秀实践团负责人张曙卉,围绕项目宣传方式、活动因地制宜、多方单位支持,以及团队协作管理等方面分享了成功的经验和关键。


据悉,自5月13日人文学院线上启动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以来,人文学院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保障实践投入,拓展实践平台,通过线上答疑群和线下分享会,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解读政策,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近3年,人文学院共计53支队伍,600余位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同学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暑期社会实践已发展成为人文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丰富阅历、增加社会认知的重要平台。

 


摄影:李晓晨 撰写:王禹璇、穆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