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9-09-09        浏览次数:1580

2019717-18日,正值暑期,“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延安路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我校人文科学研究所举办,来自《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学术月刊》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杂志社、《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复旦大学出版社以及我校人文学院等单位近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并做主题报告。

我校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周卫平副教授致欢迎词,《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教授、《解放日报》“思想周刊”主任王多教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徐逸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付长珍教授、《学术月刊》王胜强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研究员、复旦大学出版社梁玲主任以及我校人文学院黄军甫、杨彬、杨小明教授、张雪飞博士生等先后做了主题报告,并由相关专家进行点评。研讨会由我校人文科学研究所杨小明教授主持。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为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有关论述,深入探讨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特质及其现实意义,本次研讨会就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专门的研讨。大家认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涵、特质,既有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其中,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就要为祖国、为人民奋勇拼搏,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创新精神是科学研究最鲜明的禀赋。面对日趋激烈、关乎国运的世界高新科技竞争,抢占制高点,布局于长远,是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时代担当;求实精神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动力。新时代科学家秉持求实精神,就是要永葆好奇之心,沉心静气,不盲从,不迷信,坚持立德为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精神是科学家高尚的道德追求。相比于单纯的才智成就,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更为宝贵的道德品质,是支撑起站得住脚的科学成就的精神力量。只有弘扬奉献精神,才能“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协同精神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之所需。当今的大科学呼唤科学家个人之间、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甚至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团队合作、集体攻关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科学家应弘扬协同精神,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培养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育人精神关乎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对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要身先士卒、开放包容、慧眼识英、奖掖后学,把发现、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责任;对年轻科技人才来说,要立鸿鹄志、严谨求实、敢于创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本次研讨会讨论热烈,发掘深入,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及其核心即“学问和人格的融合”与爱国奉献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的研讨,并呼吁应大力向学术界和社会宣传、普及科学家精神。